新闻中心

国内交流 >
国际交流 >
联系我们
  •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 电话:022-87370809

  • 邮箱:wangwenjie9125@163.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交流 > 正文
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天津大学法学院举办“雄安新区建设:如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讨会
2017-05-05

(通讯员 郭金石  摄影 李朝千)2017年4月9日,由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天津大学法学院主办的“雄安新区建设:如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成功举行。 

  

  

  

  

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胡保林,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庆瑞,国家发改委气候战略中心原主任李俊峰,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王夙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中国生态文明》杂志总编辑杨明森,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袁志彬,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社会科学论坛》社长、主编赵虹,河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郝晏荣,天津市社科联秘书长张再生,天津市法学会副会长、天津工业大学教授肖强;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俊艳,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院院长孙佑海,法学院党委书记杨欢,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院长洪再生,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王世荣,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陈卫东,建筑学院教授曾坚、朱丽,机械学院教授项忠霞,环境学院副教授毛国柱,法学院副院长林卫峰,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建伟等5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钟登华代表天津大学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是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特定区域不可回避的重点问题和历史任务。在此背景下召开“雄安新区建设:如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学术研讨会,意义重大。希望此次会议能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开启绿色发展的希望之门,产出真正影响决策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雄安新区的建设、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开幕式结束后的研讨阶段由张建伟主持。

  

  

  

  

胡保林作了题为《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报告,他指出新区的规划编制应该有国际视野、国际标准,也要有中国特色、地域特色,既是国际先进的,也是接地气的,这就需要积极谋划、稳步推进,成就新区建设的新模式、新引擎、新窗口、新生态,实现高端跨越式的发展。规划编制应充分体现新区建设的六大使命:一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二是缩小补齐区域发展差异,提升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三是优化京津冀的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的城市群;四是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建设高新高端产业集群地和创新资源的聚集地;五是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六是建设扩大开放的新高地和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因此新区建设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一步,在绿色发展上先行一步,在生态宜居上先行一步。绿色、循环、低碳、清洁、节约、均衡、安全发展是应有之意,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引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社会和谐的新型发展模式。要防止可能发生的问题。第一,新区建设不应搞成区域孤岛。新区位于京津冀腹地,应统筹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全面衔接、深度融合。第二,注重布局和结构。强化生态空间的管控,形成绿色发展的布局。第三,补好先天不足的短板,如当地经济,企业水平相对不高,服务业落后,城市分布不合理,城市化水平偏低,环境质量不高等。第四,做好生态修复和环保工作。在建设中新账不要再欠,老账加快还,补齐生态环境的短板,为新区建设发展提供更大的环境容量。第五,最重要的是在新区建设中,资源环境的代价不能超过当地的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新区建设生态修复和保护是区域性的,需要当地、周边地区的协同,做好联防联控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持。 

  

  

李庆瑞指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雄安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坚决拥护、积极支持、全力参与。中央要求的七项任务中,第一项任务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第二项任务是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李庆瑞认为雄安新区有望成为生态文明新样板,同时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包括解决环境与拥堵等大城市病等问题开出一条新路。雄安新区只有站在生态文明的高起点上才能少走弯路。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之初就应当将生态文明文化道德、制度框架等方面目标纳入其中,这是雄安新区与其他经济特区发展路径的重要区别,也是雄安新区将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对于如何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一是规划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是源头,也是对政府的自律要求。二是提升系统化、制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生态挑战是雄安新区的最大问题,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调节城市规模,实行绿色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标准。按照环保法、环评法等相关环保法规对雄安新区进行规划环评,还要对雄安新区出的重大经济技术政策进行政策环评。三是制定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绩考核体系。四是提升对各级干部、广大民众的教育,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五是要为生态文明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不断提升包括引进国际先进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建设水平。 

  

  

孙佑海在《以改革创新破解制约雄安新区发展的三大制约因素》报告中指出,从当前情况看,新区的发展存在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资源紧缺等重大制约因素。只有有效破解这些制约因素,才能实现新区的发展愿景。对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破解上述三大制约因素。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第一,所在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水污染状况都十分严重。第二,所在地区矿山破坏、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较为突出。第三,所在地区水资源短缺,不仅水量较少,严重的水污染也加剧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对于如何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破解三大制约因素,孙佑海认为,对大气污染问题,首先要确保新区运行过程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大气污染物,其次是运用协同防控的办法,杜绝散煤燃烧,关闭小散重污染企业,根治污染源,再次,建议所有的在用机动车在检测时要与新车执行统一的排放限值,同时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对水污染问题,首先要建立上下游协同治理新体制,实施全流域执法,其次,要严格推行河长制,实现上游和沿淀所有主体都不得向白洋淀排污,这是解决白洋淀污染的根本之策;对于生态破坏问题,首先,要禁止一切形式的滥采滥挖、严格水土保持,其次,要推行生物科技办法防治生态破坏,从生物科技中寻找出路;再次,依法建立水土保持的系统控制机制。对于水资源短缺问题,首先,要准确把握“以水定城”的方针,但不能过度依赖远距离输送水;其次,要建设节水型社会,打造节水典范,再次,全力发展水科技,力争把每一滴水的用途都发挥到极致状态;最后,白洋淀要充分发挥湿地功能,以水养水。孙佑海还指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新区健康发展的长久大计。首先,要依法进行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绝不能出现边施工、边规划、边污染、边返工的问题。其次,企业要全面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的许可制。再次,要加强规划、人口控制、土地和住房、安全生产、绿色发展、智慧城市的法制建设,重视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这是新区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孙佑海最后建议在条件成熟时,授予雄安新区独立的地方立法权。 

  

李俊峰认为雄安新区应该成为平衡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典范。虽然雄安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中央下决心去做,转变理念,根据本身特点创新绿色发展模式,雄安新区建设将大有期待。怎么实现绿色发展?只有推倒重来。李俊峰认为对于水资源没有必要过于担心,80年代北京用水就已超过30亿立方米,当时1000多万人,现在2000多万人,只增加了几亿立方米的水。相反对落后的城镇地区,水源的消耗量是极大的。大气污染根治也是要把小而散的企业关掉。现在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绿色发展理念,到底怎么做,下怎样的决心,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未来雄安新区干什么,这是最难的事。有多少真正能够创新的技术可以在雄安发展,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城市发展不仅依靠规划,而是要顺其自然。中国到了一个关键阶段,我们是否应提出保护优先。现在人们对环境污染和质量改善非常关注。雄安新区能否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净的地方,真正成为一个宜居的城市的关键,是保护优先是否真正落到实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使其成为一张白纸,然后再进行发展,不能在上面修修补补,必须要打破原有的状态,才能完成千年大计,绘制美丽蓝图。 

  

  

王夙理作了题为《编制雄安新区建设环保规划的思考和建议》的发言。王夙理认为,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环境资源承载力。雄安新区究竟能承载多少人口,能够接纳多大的经济发展规模,这需要在总体规划之外编制一个详细的环保规划,来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建议尽快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编制雄安新区建设环保规划,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王夙理对编制环保规划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开展新区水资源环境战略评价,无论是开发新的水资源还是利用现有水资源,首先要开展水资源环境评价。必须要搞清楚现状,评估承载能力,研究开发新的水资源,研究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修复。第二,开展土地资源环境评价,对现有的土地污染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污染程度列出详细的开发利用目录,最大限度地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决策。第三,对现有产业污染进行评价。新区建设不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要打破重来。要发展新的产业,优先发展什么产业,准入标准是什么,这是需要研究的。第四,研究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市,就要充分考虑生态走廊、绿化带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问题,所以要详细研究和编制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第五,注重规划之间的衔接。开展区域环境评价,编制雄安新区环保发展规划,要充分注重与人口发展规划、经济建设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的衔接。综合协调,才能保证建成一个绿色生态宜居的新城市。 

  

  

常纪文的发言《雄安新区的定位与绿色发展路径》主要围绕五方面进行。一是雄安新区的定位问题:第一,雄安新区是非首都副中心。第二,是京、津和石家庄三角形的内心城市,是一个齿轮城市,通过接驳,盘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格局,把一群城市变成城市群。第三,新区的建设可以发挥其带动冀中平原的作用。第四,维护首都的安宁和绿色发展。第五,雄安新区与滨海新区功能要区分开。雄安新区的定位是:科技创新、智慧、绿色新区。二是哪些功能和单位应当进入新区:第一,新区可以是科技创新新区。第二,央企的总部或者分部,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非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科研企业。第三,中央部委下属的非核心的科研机构。第四,北京市的汽车制造等产业。第五,一些研发的民企可以自愿迁入。第六,培育一批孵化器和中介,扶持创新。三是采取哪些手段让企业和人才迁入:第一,实行特殊的户籍制度,或者实施居住证制度。第二,适当开发一些办公用房和高端公租房,政府要补贴。第三,北京、天津可以和新区分税,有利于企业进驻与非首都功能疏解。第四,建设交通设施,绿色、快捷,防止上下班期间产生交通潮汐现象。四是建设模式:第一,成熟一个区域建设一个区域。第二,制定产业入驻负面清单。第三,建设一些特色产业小镇。第四,坚持城依托水,制定城镇开发利用边界。第五,依托入驻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国际交流中心,创建自己的品牌论坛。五是绿色发展的建设路径:第一,多规合一,制定生态保护和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规划,以水定城,做好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第二,保障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第三,全域的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其第三方运营。第四,全域的煤改气、煤改电。第五,全域的电动出租车、公交车和区际轨道交通。第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海绵城市。第七,加强区域联防联控。 

  

  

周宏春的报告题目是《雄安新区的绿色发展:重要性、发展重点、对策建议》。雄安新区定位是首都北京的两翼之一,不能把讨论的落脚点放在“小三角形”上。要站在更高的起点,要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要看到绿色发展还是发展。绿色发展应当坚持经济繁荣是基础、资源安全做支撑、环境布局须先行、人流物流更便捷、景色优美为标准、永续发展是根本。雄安新区建设,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产业选择上,应当明确市场导向。企业能盈利、地方有税收、居民能就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要求。二是要利用雄安新区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不能只呼吁煤改电、煤改气。三是要充分重视科技和智能,充分运用科技创新和智能化成果。四是机制问题。应当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让企业不仅能生存、还要能发展,人员不仅身在此、心也在此,而不是白天才有人,晚上变鬼城。因此,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机制,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雄安新区规划、设计、建设的全过程。新区建设不能搞环保沙文主义,应当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而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 

  

  

张再生作了发言《基于功能定位的雄安新区建设思路与建议》,观点主要围绕如下方面:一是功能定位的理解。新区的主要任务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首都功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除此之外的都是非首都功能,都应该在疏解范围之内。其次关于国家大事、千年大计,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以及开放发展先行区等功能。未来一个新的城市,一个全新的绿色、生态、智能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共享的城市。所以核心要做深化改革的实验区,共享发展成果的一个先行先试区。二是未来规划发展的思路。首先是高起点。对入驻的企业、单位要有严格的高标准、高要求。其次是综合规划。综合的、全方位地规划,这千年大计,不同阶段的规划怎么做,必须要综合规划,多目标协调。规划先行、统筹进行,把未来的发展综合考虑进去。再次是避免大干快上。避免边设计、边施工。要地上地下综合施工。对未来预留发展空间,避免各自为政。最后是充分预测城市发展的未来,要兼顾现实承载能力,综合规划交通、运输、生产生活,同时一定要能够对未来的科技发展作出足够的预测。三是对未来的发展和规划的建议。首先是从全球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考虑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发展。未来人们生活呈现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要充分考量进去。其次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对雄安新区的讲话和定位,深刻理解其内涵。再次是要多听听不同学科、不同专家的意见。要多走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科技新城,了解这些新城建设的经验。最后,未来的新区应该是绿树遍地水系环绕,充满人文精神和历史厚重感的城区。 

   

肖强在发言《准确理解绿色智慧雄安新区的内涵、严格依法循序建设》中谈到,第一,雄安新区应当是由模块化、功能化区域组成的新概念城市,通过京津冀协同动作来疏解首都、提升本地、引领创新。雄安新区建设是通过京津冀协同来实现疏解首都、提升本地、引领创新三个目的。雄安新区是一个新概念的城市,而不是传统概念意义上的城市,需注重模块化、功能化。第二,雄安新区应以绿色发展为根本定位。除了生态环境的绿色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人文绿色、文明、法治的新城。自然绿色之外,人文绿色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在京津两座特大城市之间建设雄安新区,从规划、施工到运营都必须以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为宗旨。在京津两座特大城市之间建设雄安新区从规划到施工乃至到运营过程,都要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修复问题。京津地区应在不增加负担的基础上,帮助修复环境。全面、科学地战略环评必不可少。第四,雄安新区建设应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核心,应主要依靠京津冀协同进行。雄安新区建设需要京津冀协同做好,人、才、物要靠京津冀内部来协调。第五,雄安新区建设应以严格的法律实施为保障。雄安新区建设要成功,成败与否在于严格的法律实施。包括创新驱动法律和法律政策、规划的法律政策、生态环境法律政策、人口户籍法律政策、产业导向法律政策、安全生活法律政策等,只要实施到位,两个“绿色”就能实现。 

   

毛国柱的报告《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障角度谈雄安新区发展》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新区生态环境现状。雄安新区对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非常高。白洋淀虽然现水量大,但缺乏清水补给,且市区水量严重匮乏,依靠南水北调工程补给,水质恶化形势严峻。二是新区可持续建设理念。第一,规划先行,制定新区生态环境总体规划。第二,生态优先,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第三,持续发展,构建新区可持续基础设施。三是具体保障措施。第一,生态环境保障包含水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等方面。大气环境方面要考虑区域的联防联控。注重人居环境中的环境质量控制,现在人在室内生活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80%,大概每天20小时在室内,所以从工程角度出发可以开展办公建筑、教育建筑等的新风系统建设。第二,城市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社会经济层面、基础设施、物理层面等,其中涉及到很多技术,比如低影响开发、再生水技术等,通过分布式供水基础设施、分布能源系统等来实现。为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要通过学科交叉以及技术集成来实现。 

   

曾坚的报告《生态安全视野下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策略》主要包含四方面。一是创建雄安新区智慧经济极核,构筑多层级网络化绿色城镇体系,明确各自承接非首都功能任务与内容。集中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二是推进环首都圈周边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环淀循环生态经济产业,保障区域大气生态安全。第一,区域产业低碳转型。要对接京津、联动石保廊沧、拓展滨海。要培育低碳增长极,参与产业链分工,形成依托京津的产业链金字塔结构培育低碳增长极。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第二,提高产业准入门槛。第三,圈层扩展的生态功能保障。三是提升白洋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避免城市圈层扩张与无须蔓延,构筑新区水安全格局目标,实施智慧型海棉城市发展战略。白洋淀区的生态保护要开展生态系统评价,划定生态控制红线,研发生态空间恢复及重建技术,维护区域原生态景观。要开展白洋淀周边城市发展研究。四是挖掘区域文化价值,构建文化廊道与文化复兴体系。要明确两大“先行”原则,构建新区文化保护与复兴体系,构建线性历史文化廊道,创建“北方明珠”文化品牌。还要融合文化和创业产业,建立文化高地新格局。 

   

陈卫东的发言题目是《雄安新区产业绿色发展的系统思考》。他主要阐述了三层关系。一是雄安新区产业发展和系统功能优化的关系。现在强调首都功能和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设立雄安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战略选择,一些非核心的功能如教育、医疗、金融等要疏解。功能的变化其实暗含着结构的变化。二是产业发展和制度创新的关系。要从系统层次的角度来理解雄安新区绿色发展的层次关系。从系统角度来讲,分为物理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活动层,其中涉及到个体、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作用,还有个体、群体和环境之间的作用。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应该规范这些个体的规则。三是系统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产业布局和绿色空间的关系。现在很多产业规划只考虑一个部门、一个项目,没有考虑区域承载力。应该首先考虑还有多少空间,多少承载力,然后再去布局某个项目能不能上。因此,单个项目首先要考虑绿色空间、环境容量对它的约束,还要注重绿色空间的发展建设。滨海新区和雄安新区应该互补、协同、各有所长。内陆新区的建设和沿海新区建设是不一样的。雄安新区应该是围绕轻工,特别是服务整个大城市圈的产业应该先上,另外是轻工业机械加工之类的产业,这样也能避免重复建设。 

  

  

杨明森在发言《雄安新区建设与治理的逻辑关系》中指出,未来的雄安是绿色智慧新城,是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交融的生态城市。现实的保定和未来的雄安隔着浓重的雾霾和一盆不太干净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是扣在保定和河北大门上的一把锁,雄安新区建设正是开锁的金钥匙。改革开放以后,保定周边各县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迅速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这些产业具有历史渊源,但多是高耗能、高排放,还在低层次上徘徊。依靠现在的办法(加强监管、强力转型等)虽然可以解决,但耗时会很长,成本会非常高。建设新区之所以是一把钥匙,主要在于它不是扬汤止沸式地降温,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另起炉灶。解决京津冀及周边环境污染问题,需要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建设新区具有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可以调动政治优势,凝聚人心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京津冀及周边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动力。开展新区建设,保护白洋淀自然进入了国家层面。白洋淀是未来雄安新区的生态之魂,有白洋淀,才有水城共融。白洋淀正受到水脏、水少的威胁,处于亚健康乃至病态。雄安新区建设和治理的逻辑关系,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甚至也不是边建设边治理的问题,而是通过建设新区解决污染问题。未来的雄安是千年雄安,但未来也是充满未知数,因此雄安的建设规划不能塞得满满的,应该适当留白甚至大量留白,给未来留下更多发展也包括纠错的空间。最起码,在雄安新区应该留有大片夜晚看不见灯光的地方。 

   

袁志彬对雄安新区建设国家级创新发展示范区提出六点建议。雄安新区的总定位就是打造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重点是四个区的定位。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的建议包括:第一,牢记“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建议从目前的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出发,从长计议打造雄安新区。第二,建设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国家级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议首先打造“创新特区”。第三,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智慧新区。大力发展能源互联网,建设可再生能源广泛应用示范区。第四,建设高端医疗与健康服务区。第五,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市,建设人本城市、包容性城市。第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创新与先行先试。要发展公共或共有产权住房制度,推进吸引创新型企业落地的政策创新。 

   

洪再生在《雄安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思考》中谈到,智慧城市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深度融合,对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但中国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雄安新区作为未来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和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一部分,其规划需要融入很多从理念到技术方面的创新,需要从智慧能源管理、智慧水务管理、智慧交通管理、智慧废弃物管理等五个领域予以创新。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为智慧城市首先需要理念改变,而这种改变则从智慧建设管理开始。比如怎么把海绵城市的概念在雄安新区真正落地,这是智慧城市规划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有无可能在雄安新区未来的所有建筑建设时提出绿色生态化层面的设计指引,无论是低层、高层,都必须有屋顶的绿化,全面形成每个建筑本身可以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微系统和绿建微系统的建设。智慧城市在雄安新区中如何形成驱动要素、怎样打造价值链、智慧城市在未来会形成怎样的市场规模,以及市场化技术发展趋势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应当在雄安新区发展智慧城市产业,把高科技产业、金融、保险及创新创业都纳入进来,这样雄安新区就能按照智慧城市去打造、去规划、去建设,成为智慧城市的样板。 

   

会议总结阶段由杨欢主持。孙佑海院长做小结发言,他指出,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定位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此次研讨会上,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各位领导、专家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为雄安新区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展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魅力。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正确部署下,雄安新区建设将为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发挥重要作用。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雄安新区建设,必将奏出时代宏伟亮丽的新华章! 

上一条:绿研院孙佑海教授、张建伟教授入选全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库(国家库)专家 下一条:绿色天津,绿色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分会场会议在天津大学召开

关闭

天津大学法学院版权所有